时间: 2025-05-09 08:34:20
老师教我们学习时,要师心而不蹈迹,即要理解其精髓而非仅仅模仿表面。
最后更新时间:2024-08-19 17:51:37
句子:“[老师教我们学*时,要师心而不蹈迹,即要理解其精髓而非仅仅模仿表面。]”
句子为陈述句,使用了一般现在时态,主动语态。
句子强调在学*过程中,应该深入理解老师的教学意图和知识的核心,而不是仅仅模仿其外在形式。这种观点在教育领域尤为重要,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句话在教育交流中使用,旨在指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它传达了一种深层次的学理念,即不仅要学*知识的外在表现,更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和原理。
可以尝试用不同的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
句子中的“师心而不蹈迹”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学方法的重视,强调内在的理解和领悟,而非简单的模仿。这与儒家文化中提倡的“学以致用”和“知行合一”理念相契合。
翻译时,重点在于传达“师心而不蹈迹”和“理解其精髓而非仅仅模仿表面”这两个核心概念。在不同语言中,这些概念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意义保持一致。
这句话通常出现在教育相关的文本或对话中,强调学的深度和质量,而非仅仅是形式上的模仿。在不同的文化和教育体系中,这种学理念可能会有不同的体现和强调。
1. 【师心而不蹈迹】 师:效法;迹:前人留下的言论。学习前人的理论只能学习它的基本精神,而不能死守它的具体做法。
1. 【学习】 个体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变化,也指变化的过程。是人类和动物普遍具有的活动。按内容可分为认知的、情感的、运动技能的;按是否理解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2. 【师心而不蹈迹】 师:效法;迹:前人留下的言论。学习前人的理论只能学习它的基本精神,而不能死守它的具体做法。
3. 【我们】 代词。称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
4. 【模仿】 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在儿童方面,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外部模仿和内部模仿等多种类型。
5. 【理解】 懂;了解互相~ㄧ加深~ㄧ你的意思我完全 ~。
6. 【精髓】 比喻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