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2:24:30
这本书的分析部分失之穿凿,未能深入问题的本质。
最后更新时间:2024-08-16 00:40:59
句子:“[这本书的分析部分失之穿凿,未能深入问题的本质。]”
这是一个陈述句,使用了现在时态和被动语态(虽然“失之穿凿”和“未能深入”是主动形式,但整体语境暗示了一种被动的状态)。
同义词扩展:
这句话可能在评价某本书的学术价值或分析深度。在学术讨论或书评中,这样的句子用于批评分析不够深入,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
这句话在实际交流中可能用于学术批评或书评,表达对某本书分析部分的失望。语气可能是批评性的,但措辞相对委婉,避免了直接的负面评价。
不同句式表达:
“失之穿凿”是一个成语,源自《论语·子罕》:“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里的“穿凿”指的是过于刻意和表面化的行为。
英文翻译:
重点单词:
翻译解读:
上下文和语境分析:
1. 【失之穿凿】 穿凿:把讲不通的硬要讲通。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
1. 【分析】 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跟“综合”相对):化学~|~问题|~目前国际形势。
2. 【失之穿凿】 穿凿:把讲不通的硬要讲通。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
3. 【本质】 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
4. 【深入】 下沉;隐藏; 进入到内部或中心; 犹深刻,透彻; 犹深化。
5. 【问题】 要求解答的题目考卷上有六个问题|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需要研究解决的疑难和矛盾交通问题|不成问题|没问题|写什么是一个问题,怎么写又是一个问题; 关键;重点问题在于廉政|问题在于资金; 意外事故出问题|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