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9 04:46:54
他的演讲激发了听众对国恨家仇的共鸣,唤起了民族的记忆。
最后更新时间:2024-08-15 07:49:02
句子:“[他的演讲激发了听众对国恨家仇的共鸣,唤起了民族的记忆。]”
这个句子是一个复合句,包含两个并列的谓语动词“激发了”和“唤起了”,分别作用于两个宾语。句子的时态是过去时,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这个句子描述了一个演讲者在公共场合发表的演讲,其内容涉及国家的历史仇恨和家族的仇恨,这种内容引起了听众的情感共鸣,并且唤起了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这种演讲通常在具有特定历史背景或社会的情境中出现,如纪念日、历史周年等。
这个句子在实际交流中可能用于描述一个演讲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涉及民族历史和情感的场合。使用这样的句子可以强调演讲者的影响力和演讲内容的深远意义。
可以尝试用不同的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
句子中的“国恨家仇”和“民族的记忆”涉及文化中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在文化中,历史**和家族仇恨常常被用来激发民族团结和爱国情感。
在翻译过程中,保持了原句的情感强度和历史深度,同时确保了目标语言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这个句子通常出现在描述具有历史意义的演讲或**的文本中,强调演讲内容对听众和整个民族情感的影响。在分析时,需要考虑演讲的具体内容、听众的反应以及演讲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1. 【国恨家仇】 恨:怨恨。国家被侵略和家园被破坏之仇恨。
1. 【共鸣】 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 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的相同的情绪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染了读者,引起了他们的~。
2. 【听众】 听讲演﹑音乐或广播的人。
3. 【唤起】 号召使奋起~民众; 引起(注意、回忆等)这封信~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4. 【国恨家仇】 恨:怨恨。国家被侵略和家园被破坏之仇恨。
5. 【民族】 具有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及其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是人们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习惯上指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共同体,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
6. 【演讲】 演说;讲演:登台~。
7. 【激发】 刺激使奋发:~群众的积极性;使分子、原子等由能量较低的状态变为能量较高的状态。
8. 【记忆】 记住或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有些还能~起来;保持在脑子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