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12 12:19:20
教育改革应当着眼于万世之计,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最后更新时间:2024-08-08 01:10:39
句子:“教育改革应当着眼于万世之计,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这个句子是一个陈述句,使用了现在时态,表达了一种建议或期望。
这个句子强调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特别是要关注长远的影响和效果,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人才。这反映了社会对教育改革的期待和要求,即教育不仅要满足当前的需求,还要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好准备。
这个句子在实际交流中可能用于政策讨论、教育研讨会或公共演讲等场景,传达一种对教育改革的期望和建议。它可能包含一种隐含的批评,即当前的教育体系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长远的影响。
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
这个句子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未来的关注,这在许多文化中都是重要的价值观。"万世之计"这个表达强调了长远规划的重要性,这在许多文化中都是一种被推崇的思维方式。
这个句子可能在讨论教育政策的文章或演讲中出现,强调教育改革不应只关注短期效果,而应考虑其对未来社会的长远影响。这种观点在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中可能引起共鸣。
1. 【万世之计】 极长久的计划。
1. 【万世之计】 极长久的计划。
2. 【培养】 用适宜的条件促进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培养花木|培养细菌; 训练;造就培养人才|培养接班人。
3. 【改革】 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技术~|~经济管理体制。
4. 【教育】 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 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说服~。
5. 【未来】 没有到来;不来; 谓尚未发生; 佛教语。指来生,来世; 将来; 指将来的光景; 即将到来。
6. 【社会】 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通过生产关系派生了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社会,并在一定的行为规范控制下从事活动,使社会藉以正常运转和延续发展。
7. 【适应】 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指生物与环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等相适合的现象。是在亿万年进化过程中产生的; 生理学与心理学上指感觉适应。即感受器在刺激持续作用下产生的感受性变化的现象。如从亮处进入暗室,开始时看不见东西,过一段时间才逐渐看清,这叫暗适应;反之,则叫光适应或明适应。在嗅觉、听觉、肤觉、味觉等方面也有适应现象,在痛觉方面则不明显; 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有机体不断运动变化与环境取得平衡的过程。包括同化与顺应两个方面。同化指把客体(外界事物)纳入主体已有的行为图式中;顺应指主体改变已有的行为图式或形成新的行为图式以适应客观世界变化。两者相反相成,适应状态就是这两种作用之间取得相对平衡的结果。儿童的智力发展依赖于同化和顺应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