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8 09:05:08
作家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让读者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这是不教之教。
最后更新时间:2024-08-08 15:01:36
句子:“[作家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让读者自己领悟其中的道理,这是不教之教。]”
句子为陈述句,时态为一般现在时,语态为主动语态。
句子强调了作家通过故事和人物来传达深层次的意义,而不是直接教导。这种做法在文学教育中很常见,旨在培养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实际交流中,这种表达方式强调了间接性和启发性,适用于教育、文学评论等场景。它传达了一种尊重读者思考能力的礼貌态度。
可以尝试用不同的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
“不教之教”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通过自然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翻译中,“不教之教”被准确地表达为“teaching without teaching”或“教えない教え方”,强调了间接教育和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句子在文学教育或文学评论的语境中使用,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和读者的主动参与。这种表达方式在文化交流中也很重要,因为它传达了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
1. 【不教之教】 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1. 【不教之教】 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2. 【人物】 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也是组成艺术形象的主体。文艺作品大多通过人物和人物的活动来反映现实生活。
3. 【作家】 治家,理家; 节俭。犹言做人家; 从事文学创作有成就的人; 佛教禅宗对善用机锋者之称; 行家;高手。
4. 【其中】 这里面;那里面。
5. 【塑造】 用石膏或泥土等可塑材料塑成人﹑物形象; 用文字描写或戏剧舞蹈表演创造人物形象。
6. 【自己】 代词。自身﹐本身; 自己人; 知己亲近;关系密切。
7. 【读者】 阅读书籍、杂志、报纸等读物的人。
8. 【通过】 通行;穿过; 议案等经过法定人数的同意而成立; 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达到某种目的; 征求有关的人或组织的同意或核准。
9. 【道理】 事物的规律:他在跟孩子们讲热胀冷缩的~;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摆事实,讲~|你的话很有~,我完全同意;办法;打算:怎么办我自有~|把情况了解清楚再作~。
10. 【领悟】 理解领会他的话我领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