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0 16:25:37
他通过历史文献中的一处注释,以微知著地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最后更新时间:2024-08-10 12:48:51
句子:“他通过历史文献中的一处注释,以微知著地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句子为陈述句,时态为过去时,语态为主动语态。
句子描述了一个人通过阅读历史文献中的一个注释,从而深刻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这表明注释提供了关键信息,使得理解更为深入。
句子在实际交流中可能用于解释某人如何通过细致的研究获得深刻见解。语气的变化可能影响听者对说话者研究方法的看法,例如,如果语气强调“以微知著”,可能传达出说话者对细节的重视。
可以尝试用不同的句式表达相同的意思:
“以微知著”是一个成语,反映了文化中重视细节和从小见大的思维方式。这个成语的使用表明了说话者对**传统文化的熟悉和运用。
在翻译过程中,保持了原句的意思和重点词汇,如“历史文献”、“注释”、“以微知著”和“社会背景”。同时,确保了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惯。
句子可能在讨论历史研究方法的上下文中出现,强调通过细致的文献研究可以获得对历史时期的深入理解。语境可能涉及学术讨论、历史教育或文化传承。
1. 【以微知著】 微:微小;著:显著。从事物露出的苗头,可以推知它的发展趋向或他的实质。
1. 【以微知著】 微:微小;著:显著。从事物露出的苗头,可以推知它的发展趋向或他的实质。
2. 【当时】 时间词。指过去发生某件事情的时候,泛指从前:他这篇文章是1936年写成的,~并没有发表丨~他还是个娃娃,如今都长成大小伙子了;指处于合适的时期: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dànɡshí。
3. 【注释】 对书籍和文章中的语汇、内容、引文等作介绍、说明、评议的文字。中国古代对书籍的注释,因方式的不同而有注”、释”、传”、笺”、疏”等之称。按排印位置的不同,又有脚注”(又称页末注”,排印于书页地脚)、篇末注”(又称文后注”,排印于全篇文章末尾)、夹注”(注文夹于正文之间)等。注释所用字体一般小于正文; 辞书的释义也称注释”。
4. 【社会】 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通过生产关系派生了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社会,并在一定的行为规范控制下从事活动,使社会藉以正常运转和延续发展。
5. 【背景】 舞台上或电影、电视剧里的布景。放在后面,衬托前景; 图画、摄影里衬托主体事物的景物; 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历史~ㄧ政治~; 指背后倚仗的力量听他说话的气势,恐怕是有~的。
6. 【通过】 通行;穿过; 议案等经过法定人数的同意而成立; 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达到某种目的; 征求有关的人或组织的同意或核准。